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的主要觀點

心理 閱讀(2.82W)
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的主要觀點

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重要方式。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複雜、系統的工程。

01

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十分迫切,需落實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1、研究背景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外出打工人口大規模向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流動,自2004年以來,國家對留守兒童教育日益重視。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多次做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表述。根據最新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資料分析,6~13歲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最大,各省份均超過50%。

此年齡的留守兒童正處於國小階段,是他們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德育、行為、思維等各個方面塑造的重要時期,國小生在該階段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將會對其一生的成長髮展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但由於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學校教育資源不足、周邊社會環境遠次於城鎮的生長環境中,他們在品德教育方面更容易偏離軌道,容易造成他們認知、心理、個性、人格發展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想品德教育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最突出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提升農村學生享有公平教育性的重要政策。

2、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

“第一代”農村留守兒童大致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期間,接受過基礎教育以及經歷過留守生活的兒童。隨著1985年的“打工潮”的興起,第一代農民工外出流動。由於當時的交通條件以及有著深深的戀土情結的觀念,他們外出務工的特點主要是“短期流動”、“省內流動為主”。

“第二代”農村留守兒童出生於九十年代初,接受過義務教育且父母外出務工,家庭經濟較差的兒童。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出現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流動現象。隨著第二次民工潮的出現,第一代與第二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區別在於,以省際遷移為主,流動半徑變大,流動距離變遠,流動時間變長。

第二代農村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聯絡少頻率低、聯絡方式主要是打電話,寫信家中兄弟姐妹眾多、勞動負擔較大、升學壓力小農村學校學生較多、寄宿制學校較少家校關係密切、教師家訪普遍娛樂設施少、電視網路還沒有普及。

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從不利的因素看:農村學校收取學費、生活費等,增加了農村家庭的負擔,導致部分家庭貧困的兒童輟學由於農村家庭兒童較多,生活壓力大、農活繁重、經濟困難、部分兒童沒有機會上學學生多、老師少、老師教學任務重、學校教學資源少、教學裝置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