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人生征途橋樑以渡讀後感

心理 閱讀(6.23K)
人生征途橋樑以渡讀後感

作為一名橋樑建設者,我親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橋樑事業由弱到強的奮進歷程,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到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的‘三個轉變’。以橋報國、不負使命,這正是我與千千萬萬名中國橋樑人的共同心聲。”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紀委書記、前中鐵山橋集團總工程師魏雲祥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中鐵山橋集團已有125年的歷史,開創了中國鋼橋樑的先河。1985年,魏雲祥從西南交通大學橋樑工程專業畢業後就分配至山橋。從事橋樑工作30年,他參與過二三十座大橋的建設,很多都是南京大勝關大橋、蘇通長江大橋、滬通長江大橋、港珠澳大橋這樣的超級工程。

“回想起來,最強烈的感受是,中國橋樑事業的發展與時代同頻共振,與國力提升相輔相成。國家強大了,有實力了,才能建設這麼多、這麼好的橋樑。”魏雲祥說。

“我很幸運處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有機會參與這麼多專案的建設。”魏雲祥說,過去的老專家5到10年能參與建設一座大橋就非常幸運,而現在的年輕橋樑人每年都能參與1到2個大專案。

在魏雲祥看來,中國鋼橋樑幾十年的發展進步,大致體現在,跨度的變化,從最簡單的小跨度橋樑到上千米跨度的大型橋樑結構形式的變化,從鉚釘鉚接到栓焊再到沒有一個螺栓的全焊還有大節段、工廠化製作的發展趨勢,比如港珠澳大橋最重的一段近3600噸,這些“大傢伙”都是在工廠製作好,運到現場,吊裝上去。

他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建設九江長江大橋時,當時鋼材的軋製能力低、焊接效能差,設計部門不得不把杆件設計得較短,而較長的受疲勞控制的斜杆只能製成兩段,然後用高強栓拼接而成。而如今,鋼材軋製、焊材及製造、架設技術,以及裝備能力的全面進步,使中國鋼橋樑建造能力大幅度提升。

要推動中國從“造橋大國”向“造橋強國”邁進。如何才是“強”

“應該體現在各個方面,比如科研、設計、製造、施工,以及鋼材、焊材、塗裝材料、裝備等等。我國的橋樑事業,與民族工業發展相輔相成,如港珠澳大橋、滬通長江大橋成就了諸多民族工業。”魏雲祥說。

2011年,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中,魏雲祥帶領研發團隊將焊接機器人第一次用到了鋼橋製造上,他們的“鋼箱梁板單元焊接與自動化製造技術”屬於世界首創,是中國鋼橋製造的一場革命,帶動了中國鋼橋樑製造向強國邁進了一大步。

美國韋拉扎諾大橋1964年建成,經過幾十年運營,橋面損壞需要更換為鋼橋面。魏雲祥帶隊去往美國,把專案談了下來,將近3000萬美元,當時是山橋在海外最大的訂單。

“韋拉扎諾大橋專案,鍛鍊了我們對美國標準的掌握。特殊的設計要求,以及文化的融合,讓我們增強了走向世界的信心,也增強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魏雲祥說。

專案完成後,業主方、設計方、監造方、總包方,紛紛為中國人豎大拇指。建設方的副總裁寫了一封感謝信,表示山橋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鋼橋製造企業之一。

“這就是對我們品牌的肯定。”魏雲祥說。

“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架橋鋪路、積德行善、造福人類,激勵我們為橋樑製造事業奮鬥終生。中國橋樑界有九個字:民族魂、公德觀、使命感,我們更高的使命就是從造橋大國變成造橋強國,這是每個橋樑人必須牢記和踐行的。用我國現代橋樑先驅茅以升先生的格言與大家共勉:‘人生一征途,其長百年,崎嶇多於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樑以渡。橋何名曰: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