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大熊貓如何分公母

心理 閲讀(7.05K)
大熊貓如何分公母

一般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

雖然雌獸陰門下方的圓形隆起和雄獸包皮的外形很相似,但是兩者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前者的上方為一條較淺的縱溝,到陰門處有一個缺口,呈“八”字形後者則在中間有一個開口,呈“O”字形,如果在開口處按壓包皮,這個口張開後就能看見裏面的龜頭了。此外,雌獸的會陰部的隆起與肛門之間的距離較短,僅為包皮至肛門之間的距離的二分之一左右。

如果是剛出生的幼仔,利用放大鏡觀察其會陰部外露的生殖器官,雖然看不清楚雄獸的龜頭,但基本上也能分清上述的形態。隨着幼仔的日齡增長到10至15日以後,再做上述的觀察就更容易一些,無需藉助放大鏡了。

擴展資料:

大熊貓的飲食習慣:

熊貓和別的熊一樣是雜食性動物,處於從食肉動物到食草動物過渡的階段。主要食物是竹子、紅蘿蔔、窩窩頭,野生的熊貓會吃草、野果、昆蟲、竹鼠、羊。科學家認為:(大熊貓具備肉食動物的生理特徵卻不以肉為主食),是因為一個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貓無法感覺肉類的鮮味。但它們的消化系統仍然是食肉動物的消化系統,因此只能依靠腸內細菌分解竹葉(但大多未經消化完整排出)。

因竹葉熱量低,熊貓每天要花大量時間進食(平均每隻大熊貓每天吃掉9至14公斤(20至30磅)的竹葉,以彌補其飲食中有限的能量含量),同時為免浪費熱量它們通常保持靜態生活和避免與同類往來。

熊貓的兩個最顯著的特徵,大尺寸身體和圓臉,適應其竹子飲食。大熊貓較小的體表面積表明新陳代謝率較低。這種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讓大熊貓能以竹子等營養貧乏的資源為生。同樣,大熊貓的圓臉是強大的下顎肌肉的結果,使它們可咬開竹子,以比例來説,大熊貓的咬力比北極熊更大。

最科學的辦法是體檢時通過生殖器辨別雌雄,但準確率並不高,更為嚴謹的做法是通過DNA鑑定。

也有人説根據它們的體型、脾氣、性格也辨認,其實這種方法也並不完全

成年大熊貓的性別一看即知,男熊襠部長着碩大的蛋蛋,女熊則沒有。幼崽的性別分辨比較難。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給出

第一,雖然雌性陰門上方的圓形隆起和雄性包皮的外形很相似,但是兩者的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雌性上方為一淺縱溝,至陰門處有一切口,呈“∧”形而雄性則在中間是一開口,呈“O”形在口張開後可見到龜頭。第二,外生殖器開口至肛門的距離差別較明顯。雌體會陰部的隆起至肛門間距較短,而雄體尿道口至肛門間的距離相對較長些,雌體的間距約為雄體的1/2左右。

摸。沒錯,就是簡單粗暴摸蛋蛋,還記得浦浦變性那天晚上,全體飼養員連夜摸蛋排查嗎甭管大鵝蛋還是鵪鶉蛋,老司機一摸便知。

染色體鑑別。大熊貓的染色體有21對,其中20對常染色體,1對為性染色體,大熊貓雌性為XX,雄性為XY。這種鑑別方法更可靠,但一般稀有獸類不採用這種鑑別方法,畢竟生男生女都一樣,只要是熊都能萌倒你。

犬齒鑑別法。根據中科院院士魏輔文等(1989)通過大熊貓上下頜犬齒前後、左右直徑和高度的檢驗,發現雄性大熊貓的犬齒明顯大於雌性。這位大熊貓雄雌的鑑別提供一條有效途徑。

野外大熊貓一般接觸不到人類,鑑別起來的難度更大。專注於追蹤野外大熊貓的科研人員只能從體型外觀上粗略分辨。野貓的熊雖擼不到,然而雁過留痕,熊過留屎,他們從觀察大熊貓的糞便加以鑑別。雄性大熊貓的糞便酷似粗短的紅薯,雌性大熊貓則像長長的紅薯,這種糞便在熊貓吃竹葉後排出來的更為明顯,吃竹竿和竹筍後的糞便則較難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