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王府井成為北京地標的重要原因

心理 閲讀(2.53W)
王府井成為北京地標的重要原因

王府井大街定名於1915年。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後,這個小村落開始熱鬧了起來,並有了“丁字街”的稱呼。明成祖時,在這一帶建造了十個王府,便改稱十王府或者十王府街。明朝滅亡了以後,王府也隨之荒廢了,人們便稱它為王府街。

清光緒、宣統年間,這裏開始繁華,街的兩旁出現了許多攤販和店鋪,還有一個“官廳”,成為當地有名的一個市區。1915年,北洋政府內政部繪製《北京詳圖》時,就把這條街分成三段:北街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由於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側,現今的大甜水井衚衕)而稱王府井大街了。後來,逐漸用王府井稱呼整條街了。

王府井與北京的歷史淵源:

王府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六十年代。

元代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樞密院和御史台分佈在這條大街上,這條街名為“丁字街”。

明永樂年間,這條大街上共建有十座王府,故改名為“十王府街”。

清乾隆年間,這條大街上只有八座王府,不再叫“十王府街”,稱為“王府大街”。

清宣統時,此大街被分成四段名稱不同的街道,北段仍然叫“王府大街”,中段恢復元代的古名為“丁字街”,南段因打出了一口供王府飲用的甜水井,故得名“王府井大街”。

1916年,王府井大街改名為“莫里遜大街”(MorrisonStreet)。

1934年,丁字街改名為“八面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莫里遜大街”稱呼,改稱原來的“王府井大街”。

1965年,王府大街、八面槽、王府井大街三段合併為一條王府井大街。文革期間,紅衞兵為了“打倒帝王將相”、“掃四舊”,將王府井大街改稱“人民路”。四人幫下台後,恢復“王府井大街”的名稱。

二十世紀初期,王府井大街的商業活動進入了新時期。現今王府井大街已成為集購物、休閒、文化、娛樂、旅遊、餐飲、商務、住宿為一體的綜合性商業步行街。

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現在成為了北京的一座地標,這個名字形成於公元1915年,也就是民國四年。但是,其實早在遼、金時代,就有了現在王府井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