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孟子的成就是什麼

心理 閲讀(9.57K)
孟子的成就是什麼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子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三歲喪父,孟母將其撫養成人。在孟子小的時候,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3次搬家。後人稱之為孟母三遷。孟母教子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成為千古美談,《三字經》裏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説。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師承子思(一説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孟子周遊齊、晉、宋、薛、魯、滕、樑列國,遊説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各國忙於戰爭,他的仁政學説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幾乎沒有人採納他的治國思想。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説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 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説,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有傳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將自己的仁德推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護自己的家人,到愛護國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樂,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擁戴君主,國家自然富強安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説:“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穀神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穀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穀神。” 《孟子》的基調是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它反映了孟子的關於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堅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與孔子非常相似,特別是孟子堅決主張君主應主要靠道德規範而不是武力來統治。但是比起孔子來説,孟子則更加堪稱為是一位“貴民之人。“天是通過人民的眼睛來看,天是通過人民的耳朵來聽” ②這是他的最著名的論斷之一。 孟子強調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統治者。為民造福是一個統治者的職責,特別是他應該為他們提供道德指南和適宜的生活條件。他所倡導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貿易輕税賦和保護自然資源共享財富而不是弱肉強食。政府要為老弱病殘者提供福利。孟子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上天給的,一個君主如果不顧人民的幸福,就會失去上天賜給的統治權,而且理應被趕下台。由於這句話的結尾是對開頭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實際上早在約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權力造非正義的統治者的反。這是一種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説來,孟子倡導的那些觀點更加受到被統治者而不是統治者的歡迎。因此孟子的建議也未被當時的統治者採納,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這時期內他的觀點越來越為儒家學者和中國大眾所歡迎。孟子在當時已享有很高的聲望,隨着11世紀和12世紀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聲望在中國變得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