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古代耕牛的稱呼

心理 閲讀(3.12W)
古代耕牛的稱呼

古時,人們根據牛的雌雄不同,也賦予了它不同的稱謂。公牛稱牡牛、犣牛、牯牛、牤牛。但牯牛又與牡牛、犣牛、牤牛不同,牯,原指母牛,在這裏它特指閹割過的公牛。明·張自烈《正字通·牛部》:“牯,俗呼牡牛曰牯。”母牛稱作牝牛、牯牛。“牝”與“牡”是反義詞,《説文》:“牡,畜父也。牝,畜母也。”牡牝:雌雄兩性。

古代耕牛的稱呼

《説文解字·牛部》對牛在不同年齡段的稱謂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文中將剛出生不久的牛稱為犢,“犢,牛子也。”

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便是此意。無角的小牛稱作犝,“犝,無角牛也。”

《爾雅·釋畜》:“犝牛。《注》無角牛。易曰童牛之牿是也。”兩歲的牛稱牬,“牬,二歲牛。從牛,市聲。”三歲的牛稱犙,“犙,三歲牛。從牛叁聲。”四歲的牛稱牭,“牭,四歲牛。從牛從四,四亦聲。”八歲的牛稱犕,“犕,八歲牛。”

又《玉篇》:“犕,牛八歲也。”

  古時,人們根據牛的雌雄不同,也賦予了它不同的稱謂。公牛稱牡牛、犣牛、牯牛、牤牛。但牯牛又與牡牛、犣牛、牤牛不同,牯,原指母牛,在這裏它特指閹割過的公牛。

明·張自烈《正字通·牛部》:“牯,俗呼牡牛曰牯。”母牛稱作牝牛、牯牛。“牝”與“牡”是反義詞,《説文》:“牡,畜父也。牝,畜母也。”牡牝:雌雄兩性。

  牛的生活環境不同,它的稱謂亦不同。有一種牛常住於水,古人稱之為沈牛,亦作“沉牛”,即水牛。

李善注引張揖曰:“沈牛,水牛也,能沈沒水中。”這裏的“沈”通“沉”。

另一種牛常出沒于山林,古人稱之為旄牛。《山海經·西山經》提到“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枏,其下多竹箭,其陽多黃金、玉,其陰多旄牛、麝其鳥多鸓,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御火。”

《山海經·北山經》:“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郭璞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旄”古同“犛”,它也是我們今天所認識的犛牛。還有一種牛生存於沙漠,古人稱之為牥牛。

《玉篇》:“牥,良牛名。日行二百里。”牥牛其頸背部有隆起,故又云牥駝。還有一種牛常耕于田,俗稱耕牛,在古時人們將這種牛稱之為烏犍,因其為烏黑色而得名。

唐·唐彥謙《越城待旦》詩:“清溪白石村村有,五尺烏犍託此生。”

  牛的稱謂還不止這些,它還有許多的代稱,在古書中是這樣説牛的:在十二地支中,醜屬牛。故牛又稱丑牛。

漢代王充《論衡·物勢》:“醜,牛也。”牛有異名“土畜”。

《魏書·禮志一》:“羣臣奏,以國家繼黃帝之後,宜為土德,故神獸如牛,牛,土畜。”牛牢(牢,乃養生畜的圈)大,故稱牛為“大牢”。

李時珍《本草綱目》:“《周禮》謂之大牢。牢乃豢畜之室,牛牢大,羊牢小,故皆得牢名。”古時帝王、諸侯祭祀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後專指牛。

《大戴禮記》:“諸侯之祭,牛曰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牛稱“一元大武”或簡稱“大武”。牛又被戲稱“黑牡丹”。

宋代蘇軾《墨花》詩:“獨有狂居士,求為黑牡丹。”也有人將“觳觫”代稱牛。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原為形容牛的恐懼樣,後為牛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