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荔枝的種植密度和種植方法如何

心理 閲讀(1.86W)
荔枝的種植密度和種植方法如何

在種植荔枝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荔枝的密度。種植密度不宜過密,但是我們也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土地,一般來説,我們每畝地種植五十株到六十株左右的荔枝就可以了,平均每株荔枝樹之間的行間距是三米五到四米,株間距在三米到三米五之間就可以。這裏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也要對荔枝樹的樹高來進行適當的調整,最好控制在一米五到兩米左右。

傳統的荔枝種植密度是每公頃200〜250株,較疏植。由於前期荔枝生長慢,不利於早結果和提高產量,而且浪費土地資源。矮化、密植栽培是國內外果樹栽培的發展方向。荔枝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陽光、空間和地力,迅速提高葉面積指數,增加植株光合效率和光合產物的積累,提高早期的產量及經濟收益。

但也不是越密越好,種植過密,樹冠過早封閉,對結果不利。所以,提倡合理密植,用科學配套的栽培管理措施,獲得早投產、早收益的效果。目前,常用的種植方式如下:①永久性定植。荔枝產區傳統定植法,株行距一般為6米X7米,每公頃種植200〜250株。

由於永久性定植株行距寬,早期可利用株行空間間種短期作物,但要以不與荔枝爭肥爭水及陽光為原則,如套種桃、李、梅、菠蘿等果樹(待影響荔枝生長後砍掉)或間種瓜、豆、蔬菜等作物。因此,前10年,可依靠間種作物提供經濟收人。

但這種種植方式,樹冠形成緩慢,結果及豐產均遲,投資回收慢高大的樹冠給栽培管理、採收、防治病蟲害等工作帶來困難根系較深,樹體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調節也難,容易造成大小年結果現象。②計劃密植。

計劃密植是通過果園規劃,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合理密植,是矮化、密植、早結、豐產栽培的重要環節。其特點是定植時密度大,通過一系列技術措施,取得早期產量和經濟效益。株行距一般為4米X4米或更密些,每公頃種植600〜1000株,定植時株數為永久樹的3〜4倍。

由於株行距密,早期可獲得產量,當樹體枝條交叉封行後應有計劃回縮修剪。在正常投產一定時間(一般為8〜10年)後,有計劃地進行多次間伐或移疏,使保留的樹能繼續正常生長結果。③種植方法。荔枝苗要帶泥團並用塑料薄膜包裝移苗。

種植時小心把包裝泥團的塑料薄膜解除,用手握住泥團,把苗移到植穴內培土時用穴邊的碎土,輕輕壓實,切忌大力踩踏,以免傷根。培土高於苗木泥團2〜3釐米即可。然後用泥土在苗周圍築成直徑80〜100釐米高於地面15〜20釐米的碟形樹盤,因樹盤松土會下陷便於淋水,並淋足定根水。

 

夏、秋季節植苗要用覆蓋物蓋好樹盤,乾旱時應及時淋水防旱大風多發地區應設立支柱扶持,防止樹木搖動傷根。種後經常檢查成活情況,如發現葉片有凋萎現象,立即把苗木的大部分葉片剪除,以減少水分蒸發死苗的應在1個月內及時補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