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葡萄粒和果梗連接處有白色顆粒

心理 閲讀(1.22W)
葡萄粒和果梗連接處有白色顆粒

是葡萄白腐病,亦稱腐爛病

主要為害果穗(包括穗軸、果梗及果粒)、亦可危害葉片及新梢。果穗感病,一般先從接近地面果穗的尖端開始,穗軸和小果梗最易感病,發病初期,產生水浸狀、淡褐色、不規則的腐爛病斑,後病部逐漸失水乾縮並向果粒蔓延,果蒂部分變為淡褐色,後逐漸擴大呈軟腐狀,最後全果粒變褐腐爛,果粒形狀不變,穗軸果梗常乾枯縊縮病後一週左右,果面密生一層灰白色小點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發病嚴重時經常整穗腐爛,受震動時,病穗與病粒極易脱落。病果潮濕時能釋放出一種特殊的黴爛味。若在果實上漿前發病,因其糖分含量低,果粒易失水乾枯,形成深褐色的僵果,往往掛在樹上長久不落。易和房枯病混淆。

新梢發病,多在摘心處和其他受損部位先發生,特別是由土壤中萌發的萌櫱枝最易發病。發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狀、污綠色或淡褐色的橢圓形斑,後病斑向兩端擴展,逐漸變暗褐色,病斑凹陷,表面密生灰白色小點粒。有時表皮變褐乾枯翹起,與木質部組織分離,縱裂呈亂麻狀。病害嚴重時,可使枝蔓枯死或折斷,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髮育。

葉片發病,多在葉緣、葉尖和受損部位發生,先是在葉片邊緣或葉尖產生污綠色至黃褐色、不規則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呈水浸狀,後逐漸向葉片中部蔓延,並形成深淺相間的同心輪紋,天氣潮濕時亦可形成分生孢子器,多產生在葉脈兩側。病葉易破碎。

在露地栽培條件下,降雨後分生孢子藉助雨濺、風吹和昆蟲等傳播到當年生枝蔓和果穗上,在有雨水或露水的情況下,分生孢子萌發,通過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組織內部,進行初次侵染。以後病斑又產生分生孢子器,散射分生孢子,反覆進行再次侵染。

發病率的高低與温度、降雨強度、降雨頻率關係密切,降雨次數越多,雨量越大發病率越高,危害越嚴重。病菌發育最適宜温度範圍為25—30℃,分生孢子萌發的温度範圍為13—40℃。在24—27℃的環境條件下,分生孢子萌發迅速,空氣相對濕度在92%以上時,病斑擴展快。空氣濕度低於92%時,温度低於23℃高於36℃時,病斑擴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