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聚美館>智慧生活>心理>

關於和氣的50字小故事

心理 閲讀(1.89W)
關於和氣的50字小故事

明道先生坐着穩重端莊,與人交往,態度和氣、親切,使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程顥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非常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他和親友、門人數十年相處,不曾對人有過嚴厲的言行。

“一團和氣”有氣氛和諧安詳之意,也有用來形容待人態度和藹可親。這裏是形容程顥與人交往,態度和藹可親。

後來,“一團和氣”就被引申為成語,用來形容態度和藹可親的人。

1、司馬徽讓豬

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是東漢末年一位善於識拔人才的有名學者。有一次,鄰居走失了一頭豬,因為司馬家的豬和他走失的豬相似,就誤認為是他家的。

司馬徽並不爭辯,説:“是你的你就拿去。”鄰居便毫不客氣地把豬趕回家。過了幾天,鄰人從別處找到了自己的豬,很抱愧地把誤認的豬送還司馬徽。

司馬徽不但沒責備他,反而説鄰里間發生這類誤會並不奇怪,還讚揚他懂道理、知錯能改。鄰居聽了十分感動。

2、羅威飼犢

漢代有個人叫羅威,鄰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莊稼,他和鄰居交涉,鄰居不予理睬。羅威並沒有火冒三丈,而是想,問題的焦點在牛,就從牛身上去尋找解決矛盾的途徑吧。

於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牀去打青草,然後悄無聲息地堆放在鄰居家的牛圈前。牛一聞到鮮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來,吃飽了就睡覺,再也不去吃莊稼了。

鄰居每天起來,總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頗感納悶,經觀察,知是羅威所為,頓覺愧疚,從此對牛嚴加看管。“羅威飼犢”的故事也就傳為美談。

3、於令儀寬偷

北宋時,曹州有個叫於令儀的人,一生勤勞持家,到晚年成了當地有名的富户。但他從不做為富不仁欺壓鄉鄰的事情,而是仁愛為懷,寬厚待人。

一天晚上,有人潛入他家裏偷東西,被他的幾個兒子抓住了。喊聲驚動了正在書房裏讀書的於令儀,他提着燈籠向這邊走來,用燈籠一照,認出這個低着頭站在他面前的盜賊竟是鄰居的兒子,不禁大吃一驚:“你向來是個本分的青年人,從未有不良行為,為什麼現在幹這種事呢?”

鄰居的兒子回答説:“父親近來有病,卧牀不起,家裏窮困請不起醫生,不得已走了這條路。”於令儀聽後,很是同情,於是問他想要什麼。年輕人説:“需要十千錢,就可以請醫生給我爸治病了。”

十千錢對於令儀來説也不是個小數目,但還是如數給了他。鄰居的兒子拿了錢剛要走,於鄰儀又喊住他:“你家很窮,現在又是深更半夜,你匆匆忙忙地帶這麼多錢回家,遇上巡邏查夜的盤問你,你怎麼説呢?”於是留他在家裏過夜,第二天才讓他回家。

事後,鄰居的兒子感到十分慚愧,從此改過自新,像於老伯那樣寬厚誠實待人,勤儉持家,成了一個好後生。

4、樑人竊灌

戰國時期,樑國有位大夫叫宋就,就任邊地縣令,轄區與楚國毗鄰。樑國和楚國都種瓜。樑人勤於灌溉,種出的瓜又大又甜。楚人卻不澆灌,種出的瓜很不像樣,他們還在夜間偷偷地跑去禍害樑人的瓜。樑人發覺後,都磨拳擦掌要報復。

宋就説:“別人

幸福小區有孫大媽人稱母夜叉火氣大,經常為一些小事罵上幾小時,把大家都得罪光了,今年變和氣了,會和大家親熱地打招呼,主動掃樓道,攙扶老人,抱抱嬰兒,被選為樓道先進分子。